山東臨沂著名景點有哪些
臨沂素以山水沂蒙著稱,泰沂山脈和蒙山為骨架構成著名的沂蒙山區,北部峰巒起伏、谷壑幽深,有蒙山、沂山、文峰山以及全國聞名的72崮等眾多風景名勝;南部為臨郯蒼沖積平原,一派田園風光。臨沂的旅游特色是:以首座中國生態名山、世界地質公園-蒙山為代表的自然風光游,以東夷文化為代表的人文歷史游,以革命根據地為代表的紅色游,以湯頭溫泉為代表的古典風格的湯泉游,以水城商都為代表的都市游 。
1、臨沂著名:臨沂革命烈士陵園
在山東臨沂市區東南隅,地處沂河之濱,金雀、銀雀二山之間。1949年夏季施工,翌年7月1日落成,面積240畝。主體建筑“革命烈士紀念塔”聳立陵園中心,高45米,五角燈塔式。塔頂筑亭,亭端置大紅五星。底部為亭柱式,外有花崗巖石柱十根,內有塔心柱,鑲嵌山東省人民政府所立石碑及黨和國家領導人題詞石刻,還有抗日戰爭、解放戰爭時期軍民團結戰斗的浮雕。塔北為革命烈士紀念堂,堂內影壁兩面有周恩來、任弼時題詞,壁上列六萬一千八百十三位烈士姓名。塔南有羅炳輝(新四軍第二副軍長)、王麓水(山東解放軍八師師長兼政委)、劉炎(新四軍一支隊政治部主任、蘇北指揮部政治部主任、第一師政委)、張元壽(新四軍二師五旅參謀長)及國際主義戰士漢斯·希伯墓。
2、臨沂著名:漢斯·希伯墓
在臨沂革命烈士陵國內。漢斯·希伯(Hans Shinppe,1897—1941)系德國共產黨黨員,太平洋學會記者,偉大的國際主義戰士,中國人民的親密朋友。1925—1927年首次來華,參加北伐軍總政治部編譯處工作,蔣介石叛變后憤然離去??谷諔馉幈l后,毅然投身到中國民族解放戰爭中去。曾到延安、皖南、蘇北等抗日根據地,見過毛澤東、周恩來、陳毅等人。1941年到山東抗日根據地采訪、考察,寫出《八路軍在山東》、《無聲的戰斗》等文章,向全世界忠實報導抗日軍民的英雄業績。同年11月,隨八路軍一一五師二梯隊采訪時,在沂蒙山區大青山(沂南、蒙陰、費縣交界處)與日軍遭遇,投筆持槍參加戰斗,不幸壯烈犧牲,年僅44歲。葬于五道溝獾溝子山麓,1944年遷梭莊革命烈士公墓,1950年又遷臨沂革命烈士陵園。墓為六面立體塔形。墓壁鐫刻山東軍區司令部、政治部題詞:“為國際主義奔走歐亞;為抗擊日寇血染沂蒙。”背面刻漢斯·希伯傳略。
3、臨沂著名:羅炳輝墓
在臨沂革命烈士陵園內。羅炳輝(1897—1946)云南彝良人,192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,領導江西吉安起義,曾任紅軍第九軍團總指揮、新四軍第二副軍長兼山東軍區副司令員。1946年6月在山東蘭陵(今蒼山縣)病逝。墓為直線四角塔形,高11米,墓壁鐫刻劉少奇、周思來、朱德、任弼時等題詞,四角健羅炳輝戰斗事跡浮雕,墓頂飾有仿羅炳輝在五次反圍剿中榮獲勛章造型的雕塑。墓東南有遺像亭,八角重檐,門額上刻陳毅所題“瞻容思功”四個金字,亭內有羅炳輝戎裝石雕立像,高1.9米。
4、臨沂著名:銀省山金省山漢墓群
在山東臨沂市區東南部,東臨沂河,北拱城垣,兩山東西對峙。傳說早年山崗遍開黃白二色草花,狀如云雀,因而得名。墓葬大部矚西漢前期。1972年銀雀山一號漢墓出土竹簡及殘簡四千九百四十二枚,多為兵書,其中有失傳一千七百多年的《孫臏兵法》及《孫子兵法》、《六韜》、《尉繚子》、《管子》、《晏子》、《墨子》等先秦古籍,還有《相狗經》,陰陽書與風角災異雜占殘簡。歷史上有無孫武其人、孫武是否即孫臏及“孫子兵法”的真偽問題,長期以來爭論不休,懸而未決?!秾O子兵法》與《孫臏兵法》同時出土,得以釋此千年之疑。二號墓出土的漢元光元年(公元前134年)歷譜竹簡三十二枚,是迄今發現的我國最早歷譜。這一重大發現,豐富了我國古代軍事學的寶庫,充實了研究古代史的資料,對古文字學、??睂W和古歷法研究也有重要意義。1976年金雀山九號墓又出土一幅附著于棺蓋上的彩繪帛畫,長200厘米,寬42厘米,畫面內容分天上、人間、地下三部分,畫面中央部分,主要描繪墓主人的生活情景,這是繼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帛畫之后,在長江以北首次發現。
5、臨沂著名:沂南漢畫像石墓
俗稱“將軍冢”。在山東臨沂市沂南縣城西北寨村。1954年發掘。墓的營造時代約在東漢末年。寬7.55米,長8.70米,體積326.34立方米,分前、中、后三主室,附東西側室,計八室。用石料二百八十塊砌成,其中畫像石四十二塊。有的一面有畫像,有的兩面、有的周身皆有,畫面總面積442.27平方米。畫像主要內容有攻戰、祭祀、出行、豐收宴享、樂舞百戲、神話人物、奇禽異獸等。表現出墓主人生前的奢華生活與死后葬喪儀式的隆重,其中反映了當時社會經濟狀況、階級關系、典章制度、衣冠文物、宗教哲學思想及風土人情等各個方面的狀況,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。墓室建筑氣魄雄偉、結構謹嚴,美觀與實用相結合。畫像多為淺浮雕,鐫刻技術嫻熟,線條纖勁流暢。是兩漢雕刻繪畫藝術中的珍品。[穆陵關齊長城遺址
在山東臨沂市沂水縣城北50公里穆陵關兩側。東至光光山,西至太坡頂,長約45公里,為古齊國所建長城之一段。齊為西周分封諸侯國之一,至齊宣王時(前319—前301)疆域擴大,東至海,西至黃河,南達穆陵關、泰山。為防魯、楚入侵,即連接以前零星修筑的長城并加延長,西起平陰,東至瑯琊臺,蜿蜒500多公里。穆陵關一段大都建在山嶺上,就地取材,以石砌筑。殘墻斷續可見,高約1—2米。今尚存明嘉靖間修葺關樓時所立石碑。穆陵關山谷峻狹,古稱“齊南天險”。登關四覽,沂山沭水盡收眼底,長城遺址逶迤起伏,氣勢磅礴,雄偉壯觀。